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醉美林芝 / 林芝概况 / 自然资源 / 土地

地形地貌

  • 2020年12月04日 21时27分
  • 分享到

第一节 地形

林芝地区北部为念青唐古拉山,南部属喜马拉雅山东段,西北部为冈底斯山余脉,东部系横断山脉,前三大山脉为东西走向,后者多为南北走向。海拔4800米以上地区现代冰雪地貌占绝对优势,海拔3800~4800米地区冻土和冰缘地貌占优势,海拔3800米以下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占主要地位,并伴随重力和泥石流等各种物理地貌作用广泛发育。境内高海拔及深切割而造成的相对高差带来地貌上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垂直方向上不同高程地带有不同成因的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水平方向也呈现不同高程、不同成因类型的地貌组合。

境内地形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悬殊大,最高是喜马拉雅山东端米林与墨脱两县交界的南迦巴瓦峰,海拔为7782米,最低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巴昔卡,海拔为155米,相对高差达7627米。以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为代表,境内东西延展120~300多千米,并以喜马拉雅山脉为分界线、海拔3900~6000米之间形成两大台阶,第一台阶高原面海拔在5000米,第二台阶高原面海拔在4500米,北高南低,两者间呈过渡关系,形成于第四纪以前。

全境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与山地河谷地貌,山脉之间是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其中最大的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及其支流尼洋河、帕隆藏布、察隅曲谷地。

第二节 山脉峡谷

  

一、山脉

林芝地区境内山脉展布以波密县东侧——察隅县西侧之间为分界(约东经96°30′以西),以西山脉受喜马拉雅孤形构造带制约,主体呈近东西向,形成以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为代表的东西走向山系;以东山脉受南北向大地构造制约,形成以横断山脉为主体的一系列近南北走向山系。

(一)近东西向山脉

1、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自西向东延入林芝地区南部朗县、米林、林芝、墨脱四县,山脉西侧进入山南地区隆子县。山脉长约300多千米,宽度一般在100千米以上,山岭海拔一般在3800~5200米。受喜马拉雅孤形构造牵引,呈北东向展布,东段作孤形拐弯扭曲,构成奇特地貌景观,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是境内喜马拉雅山脉暨所有山体的最高峰。

地壳史上,喜马拉雅山脉最晚脱离海侵成陆,从晚第三纪,特别是上新世末——第四纪开始,喜马拉雅山脉的上升速度和幅度明显多于其它区域而后来者居上,构造成因表现为南北向水平挤压。喜马拉雅山脉林芝地区境内部分约以4500米为高原面,面之上分布有约40座巨大山岭,面之下分布有众多高山峡谷、山地丘陵、山川河谷、山间平原盆地、河流与湖泊等众多地貌单元组合。地貌单元组合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各自所处水平带谱内呈现不同类型组合,平原表现在山前宽谷和海拔3800米以上山间谷地呈狭长带状,但多因地表水的浓度切割而支离破碎。

喜马拉雅山脉横亘于林芝地区南部,成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向北入侵的天然屏嶂。

2、念青唐古拉山脉

分布于林芝地区北侧工布江达、波密两县内,分支部分延入林芝、墨脱、察隅等县内之北侧,是一条断续延伸的巨大山系,在林芝地区境内断续延展约300千米,南北平均宽约80千米,山岭海拔一般4600~5800米,其中超过5000米山峰约40座,高原夷平面海拔为5000米,波密县八盖北西侧、北侧及北东侧为凹陷地带,山脉西延进入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东延折向演变为伯舒拉岭山。

高原夷平面之下地貌为典型中高山地地貌,有众多高山峡谷、山地丘陵、山川河谷盆地、河流与湖泊等地貌单元平面组合,在波密县和工布江达县北侧海拔4000米以上山岭上,大片分布有雪原、现代冰川及古冰川遗迹。

由于巨大海拔高度和深切割而造成的相对高差,念青唐古拉山脉地貌上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念青唐古拉山脉是林芝地区河流水系与那曲地区河流水系的主要分界线。

(二)近南北向山脉

林芝地区近南北向山脉主要是伯舒拉岭山脉,归属横断山脉体系。

伯舒拉岭山脉分布于波密县、察隅县境内,并以波密县玉普乡北东侧伯舒拉岭峰(海拔5592米)为中心,呈北北西走向断续展布,长约25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山岭海拔高度一般为4500~6000米,超过4500米山峰有50多座,山脉南延进入云南省、北延进入昌都地区洛隆县,东侧犹如一道天然屏峰,与云南相隔。 

伯舒拉岭山脉高原表平面4500米,夷平面以下为中高山地地貌特征,有众多高山峡谷、山地丘陵、山川河谷盆地组合,而水系河流极发育,地表切割普遍较深。局部有雪原、冰川等地貌出现,均分布于海拔4500米以上。

由于巨大海拔高度和深切割而造成的相对高差,伯舒拉岭山脉地貌上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三)次级山脉

1、岗日嘎布山脉

分布于波密县与工布江达、林芝、墨脱、察隅四县邻界上,由倒较胜左山、拉格不山、布泵格尼山、麦龙坡容山,恰母那山、座玛金珠山、嘎日山、埂日嘎布山、白日嘎山、都拉山口等一系列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体组成,属于念青唐古拉山系分支山脉。

山脉西起波密县八盖乡南西侧,与念青唐古拉山脉汇合,东至察隅县都拉山口,与伯舒拉岭山脉汇合。总体走向北西,断续延展约330多千米,宽度25~40千米,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东段白日嘎峰最高,海拔6882米。山岭上分布有众多现代冰川、雪原。

2、米什米山脉

分布于墨脱县中部,走向东西,长约100千米,宽约25千米,海拔一般为2000~4000米,最高为阿拉雅山,海拔4106米,为典型低山丘陵地貌特征。

3、阿波尔山脉

分布于墨脱县南西侧,走向南北,长约80多千米,宽约20千米,海拔高度一般2000~3500米,最高为约尔京山,海拔3829米,为典型低山丘陵地貌。

4、康藏山脉

位于察隅县南侧与缅甸国相邻的国境线上,走向北北东,长约20千米,宽约30千米,海拔一般3500~4500米,主峰加秋拉山,海拔4628米,为典型高山丘陵地貌。

5、布惹嘎热山等山脉

察隅县南侧从东向西依次有恩达普山、雪峰山、布惹嘎热山、龙地亚山等四条次一级山脉,南北向,长度一般数十千米,宽度10~30千米,海拔一般2000~4000米,为典型低山丘陵地貌。

二、峡谷

林芝地区峡谷主要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察瓦龙、墨脱、波密、朗县、察隅等7条较大峡谷,属于弧形或线形断裂槽谷,长度56~496千米之间,宽度一般在80米以上。峡谷类型除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察瓦龙峡谷为深切峡谷型,其它均为中等切割峡谷。

(一)雅鲁藏布大峡谷

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林芝地区米林县派乡以东至墨脱县洛永,北纬20°,东经95°,呈马蹄形。峡谷幽深,河道迂回,谷底水流湍急奔腾而下,巨浪排空,涛声隆隆,气势十分磅礴。峡谷是一条巨大的弧形槽谷,沿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发育,不仅是切穿壳层(约50千米)深大断裂的一部分,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擦边界,即地缝合线,属深切型。峡谷形成时代不晚于侏罗纪至白垩纪末期。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南至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496.30千米,切深5382米,落差2700米。谷底宽度一般为100~200米,最窄处位于大拐弯顶端,由于其南侧的南迦巴瓦峰(7782米)与北侧加拉白垒峰(7294米)所夹峙,两侧壁立,宽仅70多米。峡谷全段河床深切,基岩裸露,急流险滩众多。两侧谷坡坡度大,全段重力作用均活跃,时有山崩,泥石流现象发生。峡谷地貌形态极为特殊,且存在明显差异并以墨脱县达木乡为界。其上游至派乡间,峡谷呈“U”形,两谷坡上部在40°左右,下部突变陡,达60~80°,甚至直立,其中尤以白马狗熊(南峰北东侧)至扎曲间一系列小直角形转折峡谷最为险峻,河床宽度不到100米,局部流速却达16米/秒。峡谷曲流平面形态在不同河段不竟相同,加拉莎至达木间主河道呈近南北向“弓”字形曲流河段,达木乡以下至背崩乡西让(或称希让)间为一较宽线“V”字型峡谷,谷坡在30~45°之间,谷底河床宽在150米以上,主河道发育在北东向断裂带内开成拉长的“S”形曲流河段。

1998年4月份,经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探险考察后,证实并认定为中国及世界上最深最长峡谷。

(二)察瓦龙峡谷

位于察隅县境内,从南至北贯穿于察瓦龙乡拉康寺(边境)至古拉乡结口甲朋北侧,沿怒江发育,是一条线形裂谷。峡谷长135米,切深一般都在2000~2500米,玉曲江附近切深稍小,约1600米左右,属深切型,局部地段已成障谷。境内全段落差约400米,河床宽一般80~200米,水流湍急。峡谷两侧地貌陡峭,谷坡坡度一般都在30~50°间,下部近直立,察瓦龙乡附近河谷较宽阔。峡谷北延进入昌都左贡县,南延进入缅甸境内。

(三)墨脱峡谷

位于墨脱县洛永至潘金,属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南侧延续部分。峡谷走向近南北向,全长近70千米,切深小于1000米,谷底宽度一般150~200米左右,划属中等切割峡谷。峡谷弯曲多,两侧谷坡中等陡峻,坡度一般大于20°。河床深切后,地表岩石,土壤层由于结构松散,时常有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现象发生。

(四)波密峡谷

位于波密县八盖乡至易贡乡,沿易贡断裂带发育,属于中等切割峡谷。峡谷北西走向,全长275千米,切深小于1000米,全段落差1600米,谷底宽度一般100~200米。易贡茶场一带形成冰湖盆地,宽500米以上。峡谷两则地形局部较陡,巴瑞村以西、通麦至古村、易贡乡以东等地段坡度达50°上。河床下切后,造成两侧谷坡重力作用活跃,主要在易贡湖口和通麦等处,时常有泥石流和大规模山体滑坡。易贡湖便是因特大泥石流偃堵谷地而形成。峡谷西延进入那曲地区嘉黎县忠义乡。

(五)朗县峡谷

位于朗县仲达乡与洞嘎乡西侧之间,峡谷近东西走向,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发育,属于山南加查峡谷组成部分,延伸郎县境内长56千米,切深小于1000米,落差约150米,谷底宽度一般80~200米,局部(如县城北侧)小于50米窄谷。归属中等切割峡谷类型。峡谷西侧地形较陡,坡度一般30~50°,水流一般较缓。

(六)察隅峡谷

位于察隅县境内,北起古玉乡北侧措珠村,增至下察隅乡河流汇合处,沿桑昂河谷发育,是一线形裂谷。峡谷主体由峡谷、狭谷、陡崖、宽谷等共同组成,长度一般5~20千米,累计长度约40千米,广义长约140千米,落差2000米,切深一般在500~800米之间,均属于中等切割峡谷。峡谷中均可见清晰的断裂构造迹象,或沿花岗岩节理发育,河床大部分切入基岩,局部地段出现障谷。峡谷谷底宽度大部分100米,察隅县城以北河床宽度几十米,其中竹瓦根附近最为狭窄,河床宽仅4米。峡谷地段两侧谷坡均十分陡峻,一般均在30 °以上,局部为直立悬崖,峡谷中山嘴交错互相叠嶂,水流湍急,多成跌水和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