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林芝•我们的故事】工布江达:老党员洛桑次仁与太昭村的时代记忆
- 2025年06月27日 11时48分
-
- 分享到
在工布江达太昭村,76岁的洛桑次仁每天清晨都会做一件事——将一枚磨损泛黄的党徽别在藏装前襟。这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他已经坚持了48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这枚小小的党徽,正默默诉说着一位老党员在雪域高原的成长故事。
在洛桑次仁的童年记忆里,漫漫长夜总是与刺骨的寒风和难耐的饥饿相随。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春风吹进雪山深处,10岁的洛桑次仁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自由”,也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从那一刻起,一颗感恩、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以前我们这一辈是贫农,生活特别困难,没有吃的和穿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翻身农奴解放了。所以为了感谢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做事情,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老百姓做贡献。”太昭村老党员洛桑次仁说。
1977年,28岁的洛桑次仁庄严宣誓入党。48年过去,当年的同伴大多已离世,而他的党徽依然闪亮,初心始终未变。即便年过七旬,他仍活跃在村务一线,为年轻干部建言献策。洛桑次仁激动地告诉记者,入党那天他就发誓要一辈子跟党走,只要走得动,就要为老百姓做事。
2005年,党的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让太昭村焕发新生。一条崭新的路蜿蜒至村口,一栋栋藏式新居拔地而起,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的厨房……这场山乡巨变,让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以前全是茅草屋,雨天漏雨,水电也不通,现在的住房全是二层楼的,床上用品要多少有多少,水电也通了,这些变化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洛桑次仁说。
除了村庄的发展,洛桑次仁对党的感情还源于那座“十八军桥”。当年,解放军十八军进藏时,与当地人民携手修复了这座木桥。“这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啊”老人至今说起仍难掩激动,粗糙的双手比划着当年的场景。如今,桥体虽仅存一角,但它依旧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为民初心。
“‘十八军桥’刚开始建的时候,人和牲畜都走不了,刚好那一年十八军翻越楚拉山到了太昭,当地的老百姓和部队官兵一起把这座桥给修好了。后来因为十八军帮助老百姓修建了这座桥,所以大家都称它为‘十八军桥’。这里是一个三角地带,去拉萨只能经过这座桥,当地老百姓认为桥很珍贵,所以以‘藏汉架起金色的桥梁’来称赞。”洛桑次仁说。
在洛桑次仁的影响下,太昭村现有48名党员,每名党员都积极地参与党课学习,在村务议事会议上,建言献策的声音从未间断。村党支部书记加央曲扎感慨:“洛桑老人的奉献精神,是全村党员学习的榜样。”
如今,太昭村新的发展规划已经开始,看着施工队伍进驻村庄,洛桑次仁心中充满期待。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看到太昭村的发展规划,如果发展成图纸上的那样,我们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过得更加幸福,我相信肯定会实现的,因为现在已经开始施工了。”洛桑次仁说。
48年党龄,76载人生,洛桑次仁像一棵扎根高原的老树,年轮里刻满时代的印记,而他胸前的党员徽章,依然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