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县动态

察隅县竹瓦根镇吉公社区“积分制”撬动治理新动能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蝶变之路

  • 2025年06月18日 10时43分
  • 分享到

在察隅县城腹地的吉公社区,因人口密集、流动频繁,长期面临基层治理“单兵作战”的困境。2024年10月以来,吉公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为“导航仪”,创新推行“积分制”治理模式,将基层治理“软指标”转化为群众参与“硬约束”,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党群联动、共治共享”的深度转变,为城市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建机制立规矩,让积分制成为激发自治的“动力泵”

针对居民自治意识薄弱、“社区事务与己无关”的思想藩篱,吉公社区立足8个基础网格、7个专属网格和6100余名常住人口的实际,构建“三维一体”积分体系:定标明责,围绕“参与治理、公益美德、荣誉激励”三大板块,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办法》,细化3大类16项具体指标,实现“行为可量化、贡献可衡量”。规范运行,实行“一事一记录、一周一审核、一月一公示、一年一清零”全流程管理,设立2名专职积分管理员,在居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下,确保积分评定“阳光透明”。激活主体,通过“一人一档”建立积分台账,将积分与物资兑换、荣誉表彰挂钩,形成“参与有记录、贡献有回报”的正向激励,推动居民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营造“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联户、一联户带动一网格”的共治氛围。

抓关键强队伍,让积分制成为压实责任的“指挥棒”

针对网格长、联户长等治理骨干积极性不足的问题,社区突出“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差异化赋分,对长期参与治理的网格管理人员实施“激励加分”,将主动化解矛盾、开展政策宣传等履职行为量化赋分,推动“关键岗位”发挥“关键作用”。刚性化运用,将积分评定与评先评优、党员发展深度绑定,在职党员兼任网格职务的积分表现,同步反馈至县委组织部及所在单位党组织,倒逼“双报到”党员主动亮身份、担责任。链条化闭环,自积分制推行以来,累计吸引700余人次居民、在职党员参与治理,积累积分超3500分,形成“参与——积分——激励——再参与”的良性循环,让“积分榜”成为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树新风聚共识,让积分制成为文明浸润的“播种机”

面对藏、汉、门巴、珞巴等多民族聚居的实际,社区将积分制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粘合剂”:德治铸魂,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参与公益服务等纳入积分范畴,推行“以德换得”机制,让“做好事攒积分”成为新风尚。品牌塑形,打造“温情吉公·幸福家园”党建品牌,常态化开展“最美社区居民”“民族团结之星”等评选活动,通过积分公示墙、榜样宣讲会等载体,让“积小善成大德”的理念深入人心。共治强骨,积分制实施以来,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案例增长200%,2025年5月社区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实现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跨越,让“来了就是吉公人”成为最温暖的社区共识。

谋长远促提升,让积分制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引擎”

下一步,吉公社区将紧扣“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主线,持续深化积分制改革。优化治理精度,结合“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积分指标与基层治理重点任务动态衔接,精准破解环境卫生、小区管理等痛点问题。延伸服务触角,探索“积分+数字化”模式,开发线上积分管理平台,实现积分申报、审核、兑换“一键通办”,提升治理便捷化水平。深化成果转化,总结推广“积分制+民族团结”“积分制+志愿服务”等特色经验,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吉公样本”,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实践范例。

“冷冷清清”到“热气腾腾”,吉公社区的“积分制”实践,既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党群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鲜活注脚。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分积分都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参与都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正书写着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