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林芝要闻

林芝市探索“四大模式”深耕服务类救助 温情托起民生希望

来源:西藏林芝网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10时22分 浏览量:
字号:【

近年来,林芝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殷殷嘱托,以聚焦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机制创新、数字赋能、社会协同、链条闭环”四大模式,为困难群众织起一张既精准高效又充满温度的民生保障网,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社会救助林芝新路径。

清晨的阳光洒满村庄,巴宜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已带着工具和物资踏上了前往各村庄和社区上门服务的路途中。

巴宜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沈国立告诉记者,“我们团队根据困难群众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有打扫卫生、做饭、购买生活用品等,我做的是康复护理,目前服务对象有20多户。”

巴宜区八一镇章麦村69岁的朵朵老人,是特困人员,有先天性脊柱侧弯,近年来因腰间盘突出,导致下肢行动不便。今年9月开始享受社会救助上门服务,经过1个半月的不间断上门理疗,朵朵老人明显感觉症状得到缓解。

“以前我的腰是弯着的,直不起来,连上厕所都很不方便,区民政局派医生给我治疗、按摩,教我锻炼,对我有很大帮助。”巴宜区章麦村村民朵朵说。

去年8月,巴宜区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区,正式开启从“单一物质帮扶”向“物质+服务+N”综合救助的转型实践。

“过去,我们社会救助以物质帮扶为主,虽然能解困,但难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深层次的需求。特别是特困人员、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巴宜区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核对中心主任尼玛珍说。

为突破这一局限,巴宜区以试点为契机,构建起“政府主导、平台支撑、专业机构参与”的多元协同救助格局,通过整合民政、卫健、残联等多方资源,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群众可通过智慧救助小程序线上申请服务,实现“数字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进专业社会组织,组建包含义诊医生、心理疏导员、居家服务员等在内的专业队伍,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撑。

一年来,巴宜区积极探索构建“机制创新”保障模式,组织803名党员干部采取“移动课堂+救助服务”“流动宣讲+政策上门”等方式,将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探索构建“数字赋能”智慧模式,建成藏汉双语智慧救助平台,推出“互联网+民政服务”模式,集成“智能预警—云端审核—精准派单”全链条功能,实现救助事项“一网通办、不落一人”的救助网络;探索构建“社会协同”服务模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联动本地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组建专业服务队伍,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等物质保障,开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技能培训)、社会融入等服务;探索构建“链条闭环”监管模式,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决策统筹层、执行落实层、服务提供层、评估监督层的多层次、多主体的联动体系,完善临时救助备用金和“分级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对救助资金使用、救助资源配置、救助政策执行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监管,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

据巴宜区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核对中心主任尼玛珍介绍,截至目前,巴宜区社会救助累计为4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了生活照料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次数达到1800余次,同时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为400余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并为巴宜区19名残疾儿童提供了送教上门服务。

作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的试点,巴宜区以“四大模式”为支撑,从“物质救助”到“综合服务”的转型实践,不仅托起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希望,更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西藏经验”。

下一步,巴宜区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拓宽服务覆盖面,探索多元化服务内容,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提炼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指南,为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实践支撑,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