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墨脱县,暖意仍存。扎墨公路旁的玛迪村,标准化摊位沿道铺展,整齐划一的遮阳棚下,热带鲜果的清甜与竹编手工艺品的匠韵交织。香蕉饱满多汁、火龙果色泽鲜亮、香橼果香醇厚,精巧的竹编纹路里藏着门巴族的匠心,游客与村民的欢声笑语萦绕其间,勾勒出边疆乡村的鲜活图景。这个距县城14公里、平均海拔860米的门巴族聚居村,如今凭借红火的“马路经济”实现了从“背夫古道”到“致富通途”的蜕变,成为墨脱县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

清晨的阳光穿透墨脱的云雾,洒在扎墨公路玛迪村段的标准化摊位上,今年60岁的村民江村正忙着给顾客介绍自己摊位上的商品。

呀江村感慨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卖土特产,靠便利的交通挣这么多钱,这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没修通公路前,我们过得很苦,靠人背马驮,6岁左右的小孩要背水和柴火,大人背得更多了,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玛迪村的转型始于扎墨公路的贯通。2011年马迪村的扎墨公路段开始修建,打破了村庄的封闭,村党支部书记顿珠次仁敏锐捕捉到机遇,带领群众率先种下194亩香蕉,为“马路经济”撒下希望的种子。
2013年,公路全面贯通后恰逢香蕉成熟,村干部提议村民在路边摆摊,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摆摊行列。

初期的自发摆摊虽见效益,却也暴露诸多问题。随意搭建的摊位既影响村容村貌,又存在安全隐患,制约了发展空间。2024年,政府投入30余万元为村里统一改建摊位,村党支部以“红色引擎‘玛’力全开”党建品牌为抓手,33名党员率先示范,主动规划摊位位置、设计统一框架,用钢管、木板搭建的新标准摊位亮相,因整洁规范吸引了很多顾客光顾。

有了整洁有序的营销环境,村民不仅销售本村的特色产品,还积极从周边乡镇采购香蕉、手工艺品等优质产品,既丰富了市场供给,又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形成了小规模的区域协同发展效应。
如今的玛迪村摊位区,消防设施、遮阳棚等配套设施齐全,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天开展秩序维护、卫生监督,让“马路经济”在规范中越做越大。2024年,马迪村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60.17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50.69元。仅2025年上半年,“马路经济”一项就已实现收入54.9万元,真正实现了乡村因路而美、产业因路而兴、群众因路而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