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县帮辛乡,作为公认的“石锅之乡”,这里的每一口石锅、每一片芭蕉叶、每一壶黄酒,都承载着门巴族与珞巴族的生存智慧。当混合着黄酒的清冽与芭蕉叶清香的热气从皂石锅中袅袅升起,门珞儿女的文化基因便随这人间烟火缓缓流淌。


清晨的帮辛乡薄雾还未散尽,宗荣村28岁的门巴汉子旺久已拿起錾子,在一块灰黑色的皂石上敲打起来。旺久虽年纪轻轻,但他学习石锅制作已经有七八个年头了,錾子在他的手中沉稳有力地落下,石屑簌簌而下,锅沿的弧度被逐渐勾勒清晰。在这个依山而建的村落里,家家户户都有待加工的皂石,此起彼伏的打锅声,成为了村落最动听的晨曲。


旺久告诉记者,过去,族人在南迦巴瓦峰悬崖上发现了这种皂石,因其质地软却耐高温,便用原始工具一点点凿刻成锅。以前交通不便,石锅靠人背马驮才能运出大山,现在路通了,石锅运往全国各地,石锅鸡成了游客青睐的美食,慢慢地,石锅也成了墨脱的文化符号。如今,帮辛乡成立了石锅专业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培训,还开发出刻有吉祥图案的新品种,让石锅从炊具变成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的工艺品。2015年,墨脱石锅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石锅做饭、煲汤都很香,传热也快,耐高温,受到大家的喜爱,石锅现在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墨脱县宗荣村村民旺久说。


正午时分,村里的妇女们正忙着准备午餐。她们从院角摘下一片片芭蕉叶进行清洗、裁剪,随后将蒸熟的红米饭铺在叶上,依次码上炖烂的石锅鸡肉、特色山野小菜和辣椒酱等——这便是门珞最具特色的手抓饭。
“以前我们没有碗筷子,所以在芭蕉叶上面装菜和红米饭,到处都是芭蕉叶很方便,不烫手。”墨脱县宗荣村村民贡阿措姆说。

在传统习俗里,手抓饭是节庆、迎宾时的重要食物。大家围坐在一起,用手抓取食物品尝、分享,手抓饭的食用方式,体现了门珞群众团结、质朴的品格。如今,随着墨脱旅游的大力发展,手抓饭也从家庭餐桌走进了旅游餐厅,让更多游客体验到了门珞饮食文化。
拉萨游客达娃次仁说:“手抓饭特别香,每一样菜的分量很足,味道特别好。”


暮色降临,村落里飘出黄酒的香气。在以前的门珞文化中,黄酒是节庆时才有的稀罕物。酿酒过程里藏着门珞民族对气候研究的大智慧。黄酒发酵时大家会根据季节调整温度,冬天靠近火塘,夏天放在阴凉处,这是门珞祖祖辈辈总结出来的经验。
墨脱县帮果村村民泽夏拉姆告诉记者,黄酒是鸡爪谷和玉米两种食物一起制作的,先炒,炒完蒸,蒸完后发酵,夏天的话,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喝了,冬天要等两个月才可以喝。


过去物资匮乏时,黄酒是重要的“营养品”。如今,黄酒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饮品,还被开发成特色旅游商品,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石锅、芭蕉叶、黄酒,这些看似普通的器具与食材,却藏着门巴、珞巴族千百年的文化密码,诉说着门珞民族与这片土地的深情羁绊,也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秘境墨脱的美食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