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林芝要闻

【奋力建设全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林芝市试点探索兰花产业“三赋模式” 走出一条兰花盛开的致富黄金路

来源:推动林芝先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7日 10时35分 浏览量:
字号:【

发展特色产业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林芝市紧扣打造绿色转型引领区目标,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以墨脱县为试点,依托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位优势和丰富兰科植物资源优势,探索“政策赋能、科技赋能、融合赋能”模式,推动兰花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深山资源”到“带走经济”华丽转变,走出一条兰花盛开的致富黄金路。

探索兰花产业“政策赋能”模式。以政策赋能升级。制定《墨脱县特色兰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地暨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基地规划建设方案》《墨脱县森林经营方案(2021-2030年)》等政策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与“产业开发界线”,让“宜林则林”有章可循。首创“保育+利用+反哺”机制,通过兰花资源保护、科技和合理的产业化开发、收益定向反哺保护设施升级、野生种群监测等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力求多赢的良性循环。以制度赋能保护。建立特色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创设育苗技术员、兰花管护员、生态巡护员等生态岗位,开展无菌播种、组培繁育、野生种群回归、栖息地保护等,守护野生资源本底。推行“一牌一码”司法保护令,扫码可查物种信息、违法后果、本土判例,把“生硬法条”转化为群众“易懂指南”,引导从“乱采乱挖”到“科学保护”意识转变,凝聚生态保护共识。

探索兰花产业“科技赋能”模式。以科技赋能攻坚。坚持以“基建筑基+技术破冰+品种创新”三级攻坚为抓手,投建无菌接种室、智能培养室,配套自动灌溉、精准控温设备等先进设施,建成甘登乡特色兰花产业基地,年育苗能力达70万株以上,解决“传统繁育效率低”瓶颈。攻克组培快繁关键技术,实现57种国家重点保护兰科植物无菌播种保育,突破5个核心品种组培量产;通过墨脱野生竹叶兰×广东竹叶兰杂交,育成“粤墨1号竹叶兰”,实现“三新”特征,组培年产量40余万株。以人才赋能创新。联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15家高校科研院所18名专家,成立墨脱县兰科植物保育与利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贯通“资源调查+杂交育种+药物研发+技术推广”环节,为产业植入“科研大脑”。精准引进3名产业适配型技术人才挂职,聚焦“组培快繁”落地难题,搭建“专家实验室成果+墨脱产业应用”转化桥梁。

探索兰花产业“融合赋能”模式。以兰旅融合赋能品牌。整合县域景区、非遗村落、红色遗迹等资源,打通“格林村+易地搬迁纪念馆+兰花产业基地”边境旅游路线,打造集观光旅游、“带走经济”、红色研学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游客从“观光者”向“戍边人”转变,塑造独具特色的边境游IP。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打造自然中心+“零碳先锋”等自然驿站,整合“研学课堂、生态展示、游客服务”功能,游客可深度了解墨脱兰花、生物多样性、门珞民俗文化,形成“体验+认知+消费”产业闭环。以链条融合赋能价值。引入奇正藏药、铁枫堂等企业,借助企业自主科研平台等优势,研发墨脱石斛清咽片、果胶软糖、五宝荣胃散等7款高附加值产品,将林下资源转化为医药、养生品,填补县域特色康养产品空白。推动当地独特生态资源、文化旅游价值与手工创意产品相结合,开发以墨脱金线兰、金钗石斛为主的微景观生态瓶,匹配游客“伴手礼、轻量化携带”需求,瓶身附二维码养护指南,破解“想带不敢带、带走养不活”痛点,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双重目标。2025年7月在主题邮局、游客中心首发,销售生态瓶100余件,销售额达1万余元,让“深山资源”成为可带走的“流动名片”。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