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县察瓦龙乡“9·16”边坡塌方
调查评估报告
为切实做好自然灾害应对与灾后恢复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经林芝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由林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黎世江任组长,市应急局、自然资源局、能源局、气象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消防救援支队、察隅县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察隅县察瓦龙乡“9·16”边坡塌方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察隅县察瓦龙乡“9·16”边坡塌方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对2025年9月16日察隅县察瓦龙乡边坡塌方进行了会商,形成了《察隅县察瓦龙乡“9·16”边坡塌方调查评估报告》。
一、灾害基本情况
1.灾害类型:边坡塌方
2.发生时间:2025年9月16日
3.发生地点: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乡珠拉村S203省道丙察左改线段K765+500处
4.灾害成因初步分析:(一)雨水入渗。降雨期间,雨水逐渐顺坡向渗入塌方边坡岩土体。天然状态下非饱和土体依靠负孔隙水压力提供抗剪强度,而雨水入渗会降低负孔隙水压力,土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小,土体的抗剪强度随之缓慢但持续地降低,为边坡的失稳埋下了伏笔,此时边坡表面可能尚无明显变化。
(二)滑面孕育。随着降雨的持续或强度增大,入渗的雨水不断向下运移,当入渗速率超过土体向下排水的能力时,在相对隔水层(下伏板岩、千枚岩等)上部形成暂时饱和水层,使得有效应力降低,抗剪强度衰减。同时,水分的增加使边坡土体自重增大,下滑力增强。潜在滑动面开始孕育和形成,边坡表面可能出现细微的沉降裂缝或局部小规模剥落。
(三)失稳启动与整体滑移。在饱水土体自重作用下,基覆界面形成连续的、强度较低的潜在滑动带,边坡的下滑力超过其抗滑力,边坡平衡被打破,失稳启动。从边坡前缘中下部剪出破坏,塌方岩土体沿滑动面发生整体滑移。
(四)物质运移与堆积稳定。塌方发生后,边坡体重心降低,能量得到释放,坡体在新的形态下达到暂时平衡。现场表现为后缘形成陡坎、塌方体松散堆积于下侧道路及坡面区域。塌方体结构松散且滑动面依然存在,边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对后续降雨或扰动极为敏感,存在再次失稳的可能性。
二、灾害损失情况
1.人员伤亡:6人死亡3人受伤
2.基础设施破坏:丙察左改线段K765+500处道路约45米路面及内侧排水沟被塌方堆积体覆盖
三、应急处置与救援情况
1.临灾应对情况。边坡塌方时,四川乙坤公司安全监护人员胡某立即大声呼喊下方作业人员紧急撤离避险,并用手台呼叫救援。14时14分左右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施工管理部主任黄某巡逻至边坡塌方路段,刚好发生塌方。塌方点停止滚石后,黄某接到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安全总监童某对讲机指令后,在S203负责交通管制和组织疏通排水沟工作。同时,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安全总监童某在办公室听到异响后立即出门查看,发现边坡大量塌方,塌方体冲毁被动防护网后沿边坡滚落至珠拉生活营地,坡面有大量来水,危及营地安全,立即指挥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营地居住和办公人员紧急疏散撤离,施工营地100余人全部转移安置至业主ZL公司营地活动中心。随后立即赶往现场,并电话向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韩某报告,启动应急响应。14时20分左右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童某、韩某先后到达现场,立即安排四川乙坤公司胡某准确核查受困人数及点位,召集项目部人员进行救援,后有48人陆续到达现场清理落石和救援受困人员,并同步开展道路封闭以阻断交通,黄某继续监视道路以上塌方部位动向,安排机械设备对S203省道塌方体堵塞水沟进行临时疏导,防止冲刷道路下部边坡发生次生灾害。经反复核实清点现场作业人数,15时左右最终确定6名人员被埋,并将3名受伤人员送往察瓦龙乡卫生院。16时左右,现场搜救出4名被埋人员并立即送往察瓦龙乡卫生院,对其余被埋人员继续进行搜救。16时10分,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韩某、四川二滩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监熊某从现场赶往业主营地办公楼,与业主ZL公司总经理蒲某、副总经理郝某、副总经理李某紧急召开碰头会,进一步了解现场救援情况,安排应急救援相关工作。16时20分,业主ZL公司蒲某要求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韩某向扎拉公司总值班室进行电话汇报。随即,韩某向业主ZL公司总值班室值班主任孔某正式报告事故情况。16时30分,业主ZL公司启动Ⅱ级综合及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相关工作。16时40分,业主ZL公司蒲进向业主西藏公司副总经理洪某电话汇报边坡塌方情况。16时55分,业主ZL公司组织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相关负责人在珠拉营地四楼会议室召开紧急会议。17时04分起蒲某陆续向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及行业监管部门电话汇报(将边坡塌方情况电话汇报察隅县应急管理局、业主ZL西藏分公司、国家能源局华中监管局西藏办)。17时13分,业主ZL公司总值班室值班主任孔某向西藏公司总值班室汇报。17时20分,业主西藏公司总值班室值班主任谢某向业主集团公司总值班室汇报。17时40分起,业主西藏公司安全生产部及工程建设部分别向业主集团公司安全监督部及工程建设部电话汇报事故情况及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安排。18时左右,剩余2名被埋人员被救出送往察瓦龙乡卫生院。18时35分,业主ZL公司应急指挥部医疗救护组徐某、马某赶往察瓦龙乡卫生院协助开展伤员抢救。截止2025年9月16日23时20分,经察隅县察瓦龙乡卫生院诊断6名被埋人员均无生命体征,相继宣布死亡。
2.灾害发生后,林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黎世江亲自带领市应急、能源、交通、自然资源等部门负责同志,连夜赶赴察隅县,实地查看灾情,组织召开现场会议,传达自治区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并对现场救援、善后安置、原因调查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张志如和有关处负责同志亲临现场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2名专家对塌方点及周边地质情况进行了初步勘查,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察隅县接报后,党政主要领导立即作出安排部署,并委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徐某当即率领由县公安、应急、消防等多方救援力量40余人连夜赶赴事发现场开展处置善后、事故原因调查等工作;察瓦龙乡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第一时间指派乡人大主席率消防站、卫生院等工作人员作为先期处置力量火速赶往现场,参与人员搜救、现场封控、协助送医等工作,并入驻事发地点,实时监控现场情况,转移住宿区施工人员,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四、调查评估结论
此次事件主要原因为:受灾区域遭遇持续降雨,高陡地形为塌方提供了地形条件,第四系松散物质组分、受构造作用影响的破碎岩体为塌方提供了物质条件。加之该处边坡为自然堆积体,表面有零散植被,内部变化和裂缝难以从外部察觉,隐蔽性极强。塌方发生时无任何机械作业和外部振动扰动因素,属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事发极为突然,持续时间极短,现场人员缺乏足够的应急避险时间所导致。
此次灾害系突发性自然灾害,其发生过程及后果,凸显了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的多重挑战,同时也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应急响应机制落实中的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认识不足。业主ZL公司、水电七局西藏扎拉分公司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不够,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还有差距,极限思维、底线思维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运用不足,日常学习教育与实际成果运用之间有差距,未能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应对极端风险的自觉行动和有效举措。二是对隐蔽性自然灾害的识别与监测预警能力存在短板。此次塌方边坡地内部变形和裂缝难以从外部察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暴露出现有的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手段存在短板,企业对于此类“看不见的风险”识别能力有限,依赖于传统的人工巡查和肉眼观测,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专业监测设备支撑,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和预警此类隐蔽性强、突发性高的灾害风险。三是信息报送与应急响应机制执行存在迟滞。根据调查了解,边坡塌方发生于9月16日14时14分,业主ZL公司16时30分启动应急预案,17时10分向县应急管理局进行电话报告,在本次事故中暴露出信息报送不及时、应急响应不够迅速、统筹救援能力不足、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四是秒级响应的突发灾害对现有应急避险模式构成严峻考验。本次边坡塌方从发生到停止仅持续17秒,远超人力反应极限。这暴露出在面对此类极短临灾时间的突发事件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争取宝贵的预警时间,以及如何提升现场人员和生产活动的瞬时自主避险能力,是亟待加强的关键环节。五是全民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灾害发生时,尽管有安全监护人员呼喊示警,但极短的成灾时间仍造成了较大伤亡。这反映出在面对此类秒级响应的极端灾害时,基层作业人员和群众的风险警觉性和瞬时避险自救能力仍需通过更广泛、更贴近实战的宣传教育与演练来加强,开展应急演练工作需进一步提升。
五、整改和防范措施建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理念,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严格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汛期施工工地安全管理“九条硬措施”,以此次边坡塌方为警示,举一反三、汲取教训、全面复盘,找准问题和不足,制定落实针对性预防措施,切实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以实际成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强化监测预警,提升短临预报响应能力。深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明确不同雨量(如24小时超150毫米)对应的预警级别及响应措施。建立“叫醒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现场负责人和受影响人员,在特定预警条件下坚决执行提前转移避险;推进“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对已识别的隐患点与地质灾害风险区实行分类管控,建立动态预警台账,根据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处置措施。三是深化隐患排查,建立“雨前—雨中—雨后”巡查闭环。强化重点时段、重要天气过程的巡查排查,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常态化机制。将企业自查、各级排查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确保隐患排查无死角;划分管养责任路段,实施“每周重点巡查+每月全线覆盖”模式,对临崖路段、陡坡弯道等危险区域逐一“过筛”,动态更新隐患清单并分级落实管控;将自然灾害隐患排查纳入安全生产整改提升工作范畴,聚焦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起底式排查,建立清单式整改台账并逐项销号。四是健全责任体系,筑牢群防群治防线。压实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巡查排查责任,督促项目业主单位落实其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巡查排查和管控处置。要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定期开展滑坡避险演练,明确监测责任人、撤离信号和救援流程。通过宣传培训提升企业处置能力和参工人员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全员参与等方式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灾害成因与应对方法,引导职工关注身边隐患并及时上报,营造“人人参与、共护安全”的氛围。
察隅县察瓦龙乡“9·16”边坡塌方
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