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援藏工作

雪域暖医行!深圳柔性援藏医疗专家以术护安康以心润边陲

来源:网信察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11时29分 浏览量:
字号:【

一群来自深圳的柔性援藏医疗专家,带着“敬佑生命”的初心来到察隅,用手把手的教学、翻山越岭的义诊、火眼金睛的诊断,把温暖的医疗光洒进雪域边陲。他们用专业的医疗服务,让当地群众的健康安全感在细节里慢慢满溢。

“按压深度要够,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这样才能帮助心脏恢复跳动!”察瓦龙消防队的训练场上,深圳援藏医疗队专家、察瓦龙乡卫生院院长助理李沂恒正跪在模拟人旁,手把手纠正消防队员的CPR动作。医师节这天,他没歇着,反而把急救课堂搬到了消防一线——这里的队员是事故现场的“第一响应人”,多掌握一份技能,就能为生命多抢一秒。

从心肺复苏的“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三步法,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开机、贴电极片、电击全流程,李沂恒没讲一句空话:他俯下身做示范,用常见的布条演示止血带包扎,甚至蹲下来调整队员的按压姿势,“每个动作都要规范,关键时刻才能救命”。队员们围着他反复练习,原本抽象的急救知识,在他的“沉浸式教学”里,变成了能上手的真本领。这场培训不只是教技术,更埋下了“医消联动”的种子——往后消防队员出警,既能灭火救援,也能当“临时急救员”,当地的应急防线悄悄厚了一层。

同一天的下察隅镇,另一份“温情答卷”正在边境村书写。下察隅镇卫生院的医疗团队带着便携式超声仪、血压计和常用药,翻过山梁走进吉灯村和卡地村。“阿佳,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盐,药我给您分好,一天一次别忘啦!”援藏医生一边给藏族大娘测血压,一边用刚学的藏语短句叮嘱。

村民们早早就排起了队:有人想查反复疼的膝盖,有人要问咳嗽的老毛病,还有老人拉着医生的手,说“下山看病要走两小时,你们来真是救了急”。医疗队员们没嫌累,从上午到下午,免费测血压血糖近130人次,做超声检查40人次,发了价值2000元的常用药,还把高原保健、慢性病管理的知识编成“大白话”,讲给村民听。一位刚做完乳腺检查的大娘,握着医生的手连说“感谢”,质朴的话里,藏着最实在的认可——这不是冰冷的医疗服务,是把“健康家门”送到了身边。

如果说急救培训和义诊是“普惠温情”,那察隅县人民医院的一次诊断,就是“精准守护”的缩影。不久前,23岁的藏族姑娘因胸痛、咳嗽8个月来就诊,胸片提示“双肺多发结节”,可没人知道结节的源头在哪。

“等等,左乳外上象限有个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韦医生在CT片前停住了——这个细微的征象,像藏在影像里的“小信号”,旁人可能忽略,他却凭着多年经验警惕起来。“得做乳腺超声,查清楚血流情况!”他立刻建议。

超声结果出来了:左乳结节血流丰富,恶性可能性高(BI-RADS4C级)。可县医院没有穿刺技术,韦医生又帮忙联系转诊拉萨,最终确诊为“左侧乳腺癌伴双肺多发转移”。虽然病情棘手,但因为发现及时,姑娘争取到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更重要的是,这个“院史最年轻晚期乳腺癌病例”,给当地医疗提了醒。韦医生没停下,他和同事们计划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乳腺肿瘤”专项培训,教当地医生识别早期征象,还推动医院优化影像检查流程——不只救一个人,更要帮当地医生练就“火眼金睛”,让更多早期肿瘤患者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无论是察瓦龙的急救“种子”,下察隅的义诊足迹,还是察隅县的精准诊断,深圳援藏医疗专家的工作,从来不是“做完就走”的过客式帮扶。

他们教消防队员急救,是希望当地有自己的“急救力量”;他们翻山义诊,是想让边境群众不用为看病奔波;他们带教当地医生,是要把技术留在当地——从“送医疗”到“育人才”,从“解急症”到“建体系”,这份“柔性”坚守,藏着对当地群众最长久的牵挂。援藏医疗不是口号,是用医术传递温情,用初心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实际行动。

向这些在雪域坚守的援藏医疗专家致敬——你们的“柔”,是西藏安康最坚实的“劲”!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