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宜区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通过精准施策、创新发展,在菜园、果园、林下种养殖业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力,拎稳了“菜篮子”,丰盈了“肉盘子”,装满了“果盘子”,造好了“林园子”,让民生“食”事落地生根。

种好菜园,拎稳“菜篮子”。小蔬菜,连着大民生,巴宜区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土地流转、推广绿色防控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蔬菜生产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了米瑞万亩蔬菜基地、现代农业观光园等,聚焦农产品保鲜增值,进一步延伸蔬菜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附加值。2025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7298.06亩(其中设施蔬菜4507.2亩),预计年底蔬菜总产量将突破3.92万吨。有效盘活533亩温室大棚,用于食用菌和蔬菜种植,“菜篮子”拎得更稳了。
科学养殖,丰盈“肉盘子”。充分发挥巴宜区猪牛养殖产业优势,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牧产业发展,着眼打造高质量畜牧养殖产业带,以百巴镇为主,采取“圈放结合、以圈为主”的方式,发展雅江雪牛、生(藏)猪养殖、饲草种植等畜牧业;以林芝镇为主发展禽类养殖产业,保障家禽市场供应。目前,全区牛存栏5.558万头,牛肉产量0.044万吨;生猪存栏3.272万头,猪肉产量0.102万吨;羊存栏0.405万头,羊肉产量0.003万吨;禽存栏18.428万羽,禽肉产量0.022万吨,禽蛋产量0.132万吨,奶产量0.396万吨。藏猪产业基础扎实,现有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基地3个(章巴、增巴、银丰),年出栏1000头以下的藏猪养殖合作社7个,绝大部分藏猪养殖基地运行高效,部分基地借雅下工程建设契机已实现盘活利用,“肉盘子”更加丰盈了。

育好果园,装满“果盘子”。坚持把特色水果产业作为助推产业兴旺、助力群众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通过采取“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联农惠农带农的发展模式,构建村、企、民产业发展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苹果、蓝莓、黄桃等特色水果产业,打造出了特色种植产业的新名片。对“庭院地”“巴掌田”重新“洗牌整合”,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的生机。在百巴镇色贡村试点,释放庭院土地200多亩,政府紧跟投资800万元,实施林果经济项目,家家户户门口栽上了桃子、苹果、樱桃等果树。截至目前,全区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42万亩,“果盘子”装得更满了。

林下“生”金,造好“林园子”。依托巴宜区得天独厚的502万亩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着力做好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等文章。探索出台相关政策,在扎地村建设林下资源种植实验基地,重点试种姬菇、羊肚菌、鸡腿菇等食用菌和贝母、白肉灵芝等藏药材,科学筛选适宜高原生长的林下品种,相关试验已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更章乡、林芝镇等村庄同步开展试验,“向森林要财富”正逐步成为现实。在拉格村、卡斯木村试点推进林下养猪和养鸡项目,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格局,“林园子”造得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