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一版“要闻”版面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头条”栏目刊发了题为《雪域桃源日子甜》的稿件。全文如下: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纪委监委聚焦旅游安全责任落实、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旅游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图为近日,该区纪检监察干部走访嘎拉村村民,了解有关情况。李迪摄
远山如黛,近水如烟,藏式民居掩映于山水之间,这里是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每年春天,嘎拉村的上千株野生桃树开遍山野,灿若云霞,故又得名“桃花村”。驱车驶入,只见道路整洁,溪流清澈,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刻映入眼帘。
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经过团结广场,便是村民达瓦坚参的家。“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也来到我家做客!”达瓦坚参皮肤黝黑,身形高大,一身白色藏服衬得脸上棱角分明,笑容灿烂。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拉村考察,达瓦坚参热情迎接总书记到家中做客。看到村民们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欣慰地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利,送给你们一个桃花源啊。”
4年来,嘎拉村立足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雪域高原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为你们高兴。”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勉励村民“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与关怀,让嘎拉村的村民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这封回信对我们嘎拉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我们一定学习好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让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嘎拉村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说。
达瓦坚参同样激动不已。“桃花村”的旅游分红收入占达瓦坚参一家年收入的大头,家中六口人,一年能分到10多万元。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向记者介绍,过去,嘎拉村散居山坳,交通闭塞,村民以伐木、放牧、种青稞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甚至砍伐野桃树当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当地封山禁伐,依托1200多棵古桃树发展起生态旅游。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2014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引入“景区带村”模式,投资打造“嘎拉桃花源”3A级景区,村民以土地入股旅游合作社。政府还投资1200万元硬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居环境,以“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思路端稳“生态饭”,吃香“旅游饭”。干净整洁的村庄、漫山遍野的桃花,雪域江南中,升起一方“桃花源”。
“从我家门口下坡,正对着一个院子,进门左手边就是‘绿色银行’。”达瓦坚参指向不远处,“我们村现在这么干净,离不开这个‘银行’。”
走进“绿色银行”积分兑换超市,墙上“有偿回收,无偿环保”8个大字十分醒目。一纸杯烟头20积分、一斤塑料袋100积分、5公斤废报纸300积分……“绿色银行”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将回收的垃圾核算成积分,不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排名靠前的还可享受增量授信等金融服务,激发大家的环保热情。
环境是财富,桃花是名片。近年来,嘎拉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延伸发展水果采摘园、油菜花观赏项目。桃花旅游文化节期间,民族服饰旅拍、美食特产、射响箭、骑马观光等体验项目也吸引着众多游客。
“现在国家支持乡村发展的政策越来越有针对性,我们及时用好政策红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202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人均收入达4.12万元,比2020年增长了近1万元。”边巴说。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是村民的共同心声。边巴表示,嘎拉村计划推动“桃花经济”向“四季经济”延伸,擦亮品牌,让“雪域桃源”更加美好。
如何以“桃花村”品牌为龙头带动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更好守牢这碗“生态饭”“旅游饭”,也是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工作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林芝市巴宜区纪委监委采取“群众点单+纪委派单+部门接单”监督模式,推动制定旅游市场尾随兜售、强买强卖乱象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今年以来,我们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城管局出动人员20余人次,累计巡查重点场所300余处,规范市场经营主体100余户,推动建立联惩机制,累计劝返和清理流动商贩35人,为游客出行、产品消费提供环境保障。”林芝市巴宜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覃浩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乡村振兴项目进展、预期收益、分红兑现是否及时、主责部门和属地管理部门监管是否到位等方面加强监督检查,对违纪违法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有力监督保障乡村振兴各项政策落实。”林芝市监委委员康党辉表示。
山更绿、水更清、花更艳,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日益成为林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24年,林芝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30.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6%、18.7%。
桃花五瓣,瓣瓣同心。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