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林芝要闻

共同团结奋斗 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的回信

来源:西藏林芝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10时20分 浏览量:
字号:【

殷殷期望,沁润雪域江南;巨大鼓舞,激荡高原大地。在全区各族人民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2025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一脉相承、相互贯通,其核心要义在于让西藏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深远战略考量、深刻思想内涵,深入把握其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共同团结奋斗,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前提。“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和领导力量。实际上,我们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取得的。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以和平解放为起点,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贯彻执行《十七条协议》,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成立西藏自治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西藏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彻底摆脱了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和事实雄辩证明,西藏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有光明灿烂的前途;只有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才会感受幸福和温暖。我们一定要认识清醒、思想自觉、知行合一,从思想和行动上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最高原则和政治要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让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决跟着党一起努力奋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新生活。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核心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要“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全国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也体现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嘎拉村,因民族团结而富,因民族团结而兴,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深植于每一寸土地,援藏干部与村民围坐共商发展大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学跳锅庄、身着工布服饰体验当地文化,群众平日里互帮互助,全村群众热情地向五湖四海的人们敞开大门,每一位村民用心用情用行动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民族团结,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基础。我们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过程,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向主线发力,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三、贴近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必须靠发展来提供基础支撑。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全过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实现经济发展质效和规模的同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教育、就业、医卫、养老、托幼、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短板弱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有品质的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实现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嘎拉村早些年主要是靠伐木为生,收入不高,还影响生态环境。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村民从砍伐树木变成了保护树木、种植树木,组建了专职护林员队伍,不断延展着“桃花村”的美丽风姿。好生态引领好生活、带来好“钱”景,嘎拉村堪称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改善环境质量,强化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让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我们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生态民生化、民生生态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助力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化,提升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西藏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雪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

五、打造更多品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维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特色中的特色、重点中的重点。近年来,嘎拉村以“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思路着力打造“桃花村”品牌,统一经营桃花林,兴建游客接待站,逐步推进人畜分离、造林绿化、庭院改造、道路硬化、管网入地等工程,完成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蝶变,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收入连年累增,同时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们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年收入超1400万元。嘎拉村在桃花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自然景观得到了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深入地挖掘与利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和体验。我们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通过纵向的产业链延伸和横向的产业跨界,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创新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要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活力、新动能,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层次丰富的各类地域品牌体系,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六、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要求“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早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南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就指出,“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家连着国,国护着家。边疆治理关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边疆民族地区肩负着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西藏的安全与稳定,关乎全国的安全与稳定。西藏36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每个人都是祖国神圣领土的捍卫者。我们要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牢固树立守边固边意识,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筑牢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坚强屏障。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基层的安宁是天下安宁的基石,基层的稳固是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础。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局势作为前提和保障。人心思稳,人心盼定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内心朴素而又真切的想法。我们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坚持警钟长鸣、警惕常在,始终以科学化机制和常态化、法治化理念,把维稳工作做在日常、做到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边疆治理体系,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边疆治理格局,推进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考察时指出,“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既需要党的引领,也需要人民主体性的发挥。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就是幸福。全区各族人民一定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新征程上不断汇聚起全区各族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林芝市委党校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