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醉美林芝 / 林芝概况 / 林芝简介

林芝概述

  • 2018年12月22日 21时12分
  • 分享到
  • 296次

林芝地区是青藏高原人类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川、滇入藏的必经之地,是中缅、中印边境的陆地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林芝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带,成为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国”、“东方瑞士”、“西藏江南”之称。

  

林芝地区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位于北纬26°52′~30°40′,东经92°09′~98°47′之间。东与昌都地区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西与拉萨市和山南地区交界,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南与缅甸、印度接壤。林芝地区东西长646.7千米,南北宽353.2千米,边境线长约1000千米,幅员11.7万平方千米,实际控制7.6万平方千米。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海拔3000米,距离自治区首府拉萨市400余千米。

 林芝地区年平均气温7℃~16℃,年降水总量40022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650毫米左右,年太阳总辐射54607530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2022小时,无霜期180天。1981年《青藏高原气候区划》将林芝地区东南部划分为热带北缘和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区,其余地方划分为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按照1984年《西藏气候》中划分气候区的标准,东南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地区,西部为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地区,东北部为高原温带季风湿润地区。全地区气候日照偏少,长冬无夏,温度变化小;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降水多;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明显。

林芝地区北部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部属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是冈底斯山余脉,东部系横断山脉。前三大山脉为东西走向,后者为南北走向。山脉之间是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其中最大的是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及其支流尼洋河、帕隆藏布、察隅河谷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大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三大峡谷。地形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悬殊大,最高为喜马拉雅山东端米林与墨脱两县交界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最低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巴昔卡,海拔155米,相对高差760l米,全地区境内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与山地河谷地貌。

全地区冰川及常年积雪面积达6728.2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5.78%,仅次于新疆自治区居全国第二。现代冰川大多属海洋性冰川,工布江达、朗县西部为海洋性和大陆性过渡性冰川。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南坡波密县易贡八玉沟的卡钦冰川长32千米,面积170多平方千米,冰舌末端海拔为2530米,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冰川雪线分布高度自东南向西北升高。丰富的冰雪资源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夏季冰川大量消融,常出现巨大冰川泥石流,造成自然灾害。

境内河流、湖泊、溪流广布,河流水面积78.3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0.46%。因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河水均南流出境。河流主要属雅鲁藏布江、怒江两大水系,其余有吉太河、察隅河、丹龙河等河,水能蕴藏量在82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达3300万千瓦,占全自治区的56%,已开发利用的有18211.6 千瓦。林芝地区为高山切割地形,大大限制了湖泊的发育,一些湖泊还因湖盆被切穿而消失,湖泊水面积38.23万亩,占土地面积的0.22%,较大湖泊有工布江达县错高湖、波密县易贡湖、帕隆湖、古乡湖及察隅县八嘎湖等。

林芝地区林地面积为2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01%;森林覆盖率为46.09%,活木蓄积量8.82亿立方米,占全区木蓄积量的64.9%,是全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具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湿润、半湿润气候带的各种森林植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典型地区,高等植物达2000多种。木本植物有上百种,几乎从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各种针、阔叶树种均有分布,林木主要有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乔松、华山松、云南松、落叶松、柏木、白桦、青冈、香椿、樟木等,其中乔松、巨柏、喜马拉雅冷杉属稀有树种。有野生动物340余种,其中哺乳动物63种,鸟类232种,爬行动物25种,两栖类20种,昆虫类有1800多种。林下资源有各类中草药材2400余种,食用菌类120余种。有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林芝巴结巨柏自然保护区、林芝东久赤斑羚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

农作物资源主要有小麦、青稞、玉米、稻谷、豌豆、荞麦、鸡爪谷、黄豆等。其中稻谷集中产于南部的察隅、墨脱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两岸。林芝地区家养动物主要有牦牛、黄牛、马、驴、骡、绵羊、山羊、猪、兔、鸡、鸭等。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巴松湖(错高湖)、高原瑞士风光—鲁朗林海等自然景点,名胜古迹有朗县列山古墓群、太昭清军墓、太昭古城、驿站、烽火台、古城堡、喇嘛岭寺等古迹及将军楼、革命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墨脱县17世纪的藤网桥、林芝县工布第穆萨摩崖石刻、朗县列山墓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点。

林芝云星遗址证明,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林芝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是藏族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各地分布着许多原始氏族、部落,经相互兼并,形成了十几个部落联盟,在今林芝地区范围内有娘布部落、塔布部落等原始部落。公元前后,各部落内部的原始公社制度开始解体,相继跨入阶级社会。

7世纪,吐蕃地方政权建立后,松赞干布把西藏本土划分为卫茹、约茹、叶茹、拉茹和苏毗茹等五个军政区域和一个阿里“赤迪”,工布地区属“约茹”(左翼)。由于工布地方土王与吐蕃赞普同属于一个祖先,一直享有一定特权,并与吐蕃赞普两次立誓结盟,吐蕃赞普册封工布地区为工布土王统治领地,世袭不变。

13世纪中叶~17世纪,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地方军政机构,林芝地区隶属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藏设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下设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万户府等,林芝地区属乌思藏卫管辖。

清代,中央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制度,并建立噶夏,噶厦在今林芝地区境内设波窝(今波密县)、工布硕卡(今工布江达县雪卡乡)、沃隆(今米林县卧龙乡)、江达(今工布江达镇)、觉木(今八一镇)、桑昂曲(今察隅县)、则拉(今林芝县布久乡)等宗。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西南藏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波密、察隅、林芝、工布江达等地设县局,派流官治理。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设川边特别行政区,波密、太昭等县归其管辖。1939年,建西康省,太昭以东划归西康省管辖。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8军在昌都实施昌都战役,第1442126团配合昌都战役,从云南进至桑昂曲宗(今察隅县)察瓦龙,成立察瓦龙解放委员会。昌都战役后,1852154团抽调干部、战士进入波密开展工作,波密倾多、曲、易贡3宗解放。19513月,中共波密工委成立,辖倾多、曲、易贡、古如朗杰、朗、金东6宗。9月,云南部队进驻察隅竹瓦根、桑昂曲宗,并成立解放委员会,隶属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11月,成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波密第二办事处。19521月,中共波密工委改为波密分工委,辖波密、珞瑜、工布地区。19552月,撤销波密分工委,成立中共塔工分工委,仍辖塔布、工布、珞瑜三地区。波密倾多、曲、易贡3宗成立扎木中心县委,划归中共昌都分工委管辖。19566月,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塔工基巧办事处。19578月,塔工分工委和基巧办事处工作机构撤销,成立塔工工作队。195811月,中共西藏工委决定撤销塔工工作队,恢复塔工分工委。19593月,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4月,成立塔工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塔工地区开展平叛和民主改革。

19597月起,撤消各宗,逐步建立县人民政府,古如朗杰、朗、金东3宗合并成立朗县,划归山南专区管辖。19601月,成立塔工地区专员公署。2月,塔工地区专员公署更名为林芝地区专员公署,辖波密、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墨脱、嘉黎、雪巴7县。1964年5月,撤销林芝地区专员公署,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林芝、米林、墨脱、工布江达4县划归拉萨市,嘉黎县划归那曲专区,撤销雪巴县。雪卡、朱拉、错高3区划归工布江达县,百巴区划归林芝县,尼吾区划归嘉黎县。1986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林芝地区,辖朗县、米林、波密、察隅、墨脱、林芝、工布江达7县。  

2000年底,林芝地区辖7个县,19个镇,36个乡,70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57,222,其中农业人 口117,216人,非农业人口39,677人;藏族人口127,445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81.1;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含僜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8.9%。

  

林芝地区山川锦秀、万木葱茏、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有聂赤赞普,从波窝到雅砻,以其智慧勇气、雄奇伟岸,成为悉补野部落的领袖,开创了西藏历史上的吐蕃赞普世系。噶玛巴·德银协巴、第穆·拉旺丹贝坚赞、第穆·阿旺拉木喀嘉样等高僧大德赴内地,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联系,维护藏汉民族团结。苏嘎·年尼多吉苏嘎·洛珠加布创立西藏藏医南方学派,治病救人,以医济世,著书立说,为传承藏医优秀文化、丰富中华医学宝库留下了宝贵的才富。近代有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大师,早年组织领导抗英斗争,晚年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为“陈述藏情,三莅首都”。一生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主权管辖,反对民族分裂,进行了坚持不懈斗争,成为杰出的宗教爱国领袖。当代有东嘎·洛桑赤列教授,通晓西藏历史和文化,学术造诣深厚,一生著述丰富,尽显一代藏学大师风范。多吉秋云仁增等优秀林芝儿女,作为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

人民群众创造了文化,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足迹。世居于林芝地区的藏、门巴、珞巴各族人民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在发展生产,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了光辉灿烂、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有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流派纷呈的戏剧、曲艺;脍炙人口、流传于千家万户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故事等民间文学;风格独特、色彩斑烂的壁画、雕刻作品;浓缩社会、反映变迁,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文物古迹,构成了西藏及林芝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绚丽画卷。勤劳、勇敢、智慧的林芝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开发了这片物产富饶的山川,与各兄弟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伟大祖国,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林芝人民素有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

清朝康熙年间,准噶尔蒙古军队侵扰西藏地方,康熙皇帝第一次派兵征剿失败。1720年,康熙皇帝再次派定西大将军噶尔弥、平逆将军延信率大军分两路从四川、青海进兵西藏,大军进藏汇集后,向盘踞在直贡、墨竹贡卡的准噶尔蒙古军发起攻击。工布头人阿尔布巴·多吉杰布率2000工布兵协助清兵作战,打败准噶尔蒙古军。823日,清军和工布军进驻拉萨。因阿尔布巴·多吉杰布及工布兵表现勇猛,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嘉奖,阿尔布巴·多吉杰布被清朝中央政府授予贝子衔,后又升任西藏地方政府噶伦。

1888年,工布、波密民兵千余人徒步千里,集结帕里、亚东前线,抗击从锡金、不丹入侵西藏的英军,给予英军沉痛打击。1904年,英军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工布民兵驰援江孜,参与江孜保卫战,工布民兵英勇无畏,顽强不屈,奋勇杀敌,工布阿达兄弟壮烈牺牲。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抗击日本对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侵略,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开辟“驼峰”空中航线,林芝人民积极配合,在米林修建临时简易机场。

19626月,印度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对墨脱边境多次进行武装挑衅,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林芝地区出动民工1210人,干部37人,牲畜2300多头配合部队进军墨脱,军民共建了“解放大桥”、“月儿冬桥”、“阿尼桥”,并先后修通了派区至马尼翁、马尼翁至墨脱、背崩至地东、背崩至德尔功、墨脱至格当、大兴至格当马行道6条。196210月,印军向中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犯,中国边防部队奉命进行自卫反击。在参加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林芝人民积极参战,先后出动民工5604人、抽调干部168人、动用牲畜1170头次投入各项支前活动,为部队加工糌粑40余万斤,提供马料15万斤,酥油8000斤,食盐2万斤,茶叶5800斤,球鞋1600双,绒衣(裤)200套,香烟1000余条,支前的各种物资总值17万余元,有力地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

进入和平年代后,林芝人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开展边防巡逻、反渗透、反蚕食等各项活动,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团结、军民联防的新篇章!林芝人民为巩固边疆、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后,按照中央部署,康藏公路于1954年全线通车。康藏公路的建成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增进了藏族和祖国各民族的团结,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康藏公路林芝段约613.73 千米,所以,康藏公路的修筑也为林芝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优先条件,康藏公路的建成带来了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

民主改革后,林芝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965年自治区成立后,按照《西藏自治区“四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要求,自治区实施“小三线”建设,在林芝地域内,自治区投资兴建了八一电厂、扎木军械厂、火柴厂、造纸厂、六0六电厂、林芝毛纺厂等一批厂矿企业。林芝地区八一、扎木、易贡等地成为自治区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到1986年,林芝地区国内生产总值7336.7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25.1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541.2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09万元。中、小学216所,教师人数1028人,在校学生数11653人,电影放映点23个,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86人,医院床位352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7,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

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后,林芝地委、行署团结带领全地区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94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的有力援助下,林芝地委、行署紧紧结合林芝地区实际,在发展和巩固农牧业基础产业的前提下,实施“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战略,大力发展具有林芝特色的森工、藏药、旅游业产业。

 到2000年底,全地区有省道、县道、乡、村道、专用公路及边防道98条,其中省道3条,县道2条,乡道11条,村道60条,专用公路14条,边防公路7条,公路总里程3277.369千米(含G318线)。电话普及率达9.63,其中城镇电话普及率为36.49,均超过全国水平,实现了半数以上的乡镇通电话,在自治区通信信息产业行业夺得第一个建成本地电话网、第一个实现BP机全地区联网、第一个实现移动电话全地区各县漫游、第一个建成电话村、第一个实现邮电营业全地区各县微机联网、第一个建成以地区所在地为中心和以各县基站的本地区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第一个实现全地区各县一半以上的乡镇通电话的地区。交通、邮电通信快速发展,为林芝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保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715万元,1986年的7336.73万元增长14;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934.42,1986年的425.10元增长3.6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5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56万元;外贸出口总额完成120万美元。地区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其中高级中学l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9所,完全小学54所,初级小学13所,教学点113个,有正式教师10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普六”人口覆盖率达100%,扫盲人口覆盖率达94%。;有群众艺术馆1 个,文化馆 7个,文化站42个,文化室197个,艺术表演团体 1 个,电影放映点724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0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2.3%,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03 座,卫星电视地面站301 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1.7%;共有卫生机构72个,卫生技术人员677人,医院床位664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4.42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有就业岗位164个,实现就业再就业人失业率下降到4 %。林芝地区群众普遍信奉笨教及藏传佛教,信教群众占全地区总人口的95%以上,共有宗教活动场所97(),其中寺庙50座、日追19处、拉康28处,黄教25座 ()、红教52()、白教9()、花教4()、苯教7(),共有僧尼530人,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的需求。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林芝地区恢复成立以来,林芝地区经济和社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自治区党委为了加快林芝的发展,于1995年召开林芝地区工作座谈会,要求林芝地区各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率先进入小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口援助下,全地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齐心谋跨越、奋力奔小康、携手抓稳定、合力促发展”,全地区上下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均位居全区之首,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信心百倍。辉煌的昨天激起美好的憧憬,新的征途呼唤规划着未来。林芝地区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广东和福建两省对口援助林芝的大好时机,按照林芝地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藏药业,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发展思路,配合国家做好林芝机场、巴河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农林牧特色产品加工业为主,藏药研究开发生产并举的林芝经济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把林芝建设成更加团结、更加民主、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西藏江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